闇聾
成語(Idiom):闇聾(àn lóng)
發音(Pronunciation):àn l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對外界的事物完全不知道或不理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闇聾一詞由“闇”和“聾”兩個字組成。其中,“闇”意為黑暗、無知,表示對外界事物的無知;“聾”意為聽不見、不理解,表示對外界事物的不理解。闇聾形容人對外界事物完全不知道或不理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個人對某個領域的知識或事物一無所知、一無所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根據史書記載,闇聾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在《世說新語》第十六卷的“文學”篇中,記載了一個故事:“鮑照字孔貞,少有才名,為秀才,終不為進士,有一子,名孔闿,字維垣,闿字闇聾。”這個故事描述了鮑照的兒子孔闿,他雖然有才名,但卻沒有通過科舉考試,因此被人稱為“闇聾”。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領域的知識完全是闇聾一片。
2. 這個人從小生活在鄉村,對現代科技完全是闇聾。
3. 老師講解了好幾遍,他還是闇聾不懂。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闇聾”與“暗龍”進行聯想。暗龍代表著一個神秘而不可知的生物,而闇聾則表示對外界事物的無知和不理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與無知、不理解相關的成語,如“蒙昧無知”、“不識抬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真是闇聾一片。
2. 初中生:我對這門學科完全是闇聾的,需要多花時間補習。
3. 高中生:這本書的內容對我來說有些難以理解,感覺有點闇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