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書
基本解釋
(1).書體名。也叫楷書、真書。相傳正書始于 東漢 王次仲 ,完備于 三國 魏 鍾繇 。《法書要錄》卷二引 南朝 梁 庾元威 《論書》:“所學正書,宜以 殷鈞 , 范懷約 為主,方正循紀,修短合度。” 唐 岑文本 《伊闕佛龕碑》:“高一丈六寸,廣六尺六寸五分,三十二行,行五十一字,正書。”《宣和書譜·正書敘論》:“在 漢 建初 有 王次仲 者,始以隸字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之正書是也。” 宋 高宗 《翰墨志》:“ 晉 汝陰 太守 李矩 妻,善 鐘 法,能正書入妙。” 朱自清 《說文解字》:“隸書方整,去了挑筆,又變為‘正書’,這起于 魏 代。 晉 唐 之間卻稱為‘隸書’,而稱 漢 隸為‘八分書’。 晉 代也稱為‘楷書’。 宋 代又稱為‘真書’。正書本也是扁方的,到 陳 隋 的時候,漸漸變方了。到了 唐 代,又漸漸長了。”
(2).舊時指“經”、“史”一類的書。別于小說、戲曲一類的“閑書”。 唐 劉知幾 《史通·疑古》:“夫惟 益 與 伊尹 受戮,并於正書,猶無其證。” 唐 劉知幾 《史通·六家》:“至若職方之言,與《周官》無異;時訓之説,比《月令》多同。斯百王之正書,五經之別録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從來正書上面説, 孔子 貌似 陽虎 ,以致 匡 人之圍,是惡人像了圣人。”
英文翻譯
1.(楷書) (in Chinese calligraphy) regular script
成語(Idiom):正書(zhèng shū)
發音(Pronunciation):zhèng s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正直誠實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正書是由“正”和“書”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正”表示正直、誠實,而“書”則表示人。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正直誠實的人。用來形容一個人品德高尚,言行正派,守信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正書這個成語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的品德和為人處世的態度。當你想夸獎一個人正直誠實、言行端正時,可以使用這個成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正書的故事起源于《孟子·盡心上》。孟子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要做一個正直誠實的人。正書這個成語就是用來形容那些遵守道德準則、言行一致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正書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被大家稱為正書,因為他的品德非常高尚。
2. 這位老師是我們學校的正書,他一直教導我們要誠實守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結合“正直”和“書寫”來記憶這個成語。正直的人就像一本寫滿了真理和正義的書,他們的言行都是值得學習和效仿的。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通過閱讀孟子的著作來更深入地了解正直誠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一個正直誠實的人。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是我心目中的正書,他總是教我要誠實守信。
2. 初中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正書,不要抄襲別人的作業。
3. 高中生: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正書,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