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之役
基本解釋
《左傳·隱公四年》:“ 宋公 、 陳侯 、 蔡 人、 衛 人,圍其東門,五日而還。”又《隱公五年》:“ 鄭 人侵 衛 牧,以報東門之役。”后因以“東門之役”指舊仇。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吏部·汪徐相仇》:“﹝ 徐必進 ﹞與 汪 ( 汪雅堂 )為桑梓,初處丞固無香火情,比 汪 報東門之役,人亦尤其已甚。”
成語(Idiom):東門之役
發音(Pronunciation):dōng mén zhī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戰爭或斗爭中,攻打敵人的主要據點或要害位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東門之役源于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東門是古代城市的主要出入口之一,攻打東門意味著攻下城市的關鍵。因此,“東門之役”成語形容在戰爭或斗爭中攻打敵人的主要據點或要害位置。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在各種競爭中攻打對手的關鍵點或要害位置,也可以用來形容在工作或學習中攻克難題的關鍵步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東門之役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子胥攻打鄭國時,選擇攻打敵方城市的東門。最終,楚國成功攻下了鄭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東門 + 之役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場比賽中,我們要集中力量攻打對方的東門。
2. 在這個項目中,我們需要找到攻克難題的東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成語與戰爭或攻打敵人的場景聯系起來來記憶。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位將軍,要攻打敵人的東門來達到記憶的效果。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春秋時期的歷史,以及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攻城略地”、“攻其不備”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在考試中攻打數學題的東門。
2. 初中生:在比賽中,我們要攻打對手的東門來獲得勝利。
3. 高中生:我們要攻打知識的東門,以便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
4. 大學生:在創業中,我們要找到攻克難題的東門,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