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竝
基本解釋
謂生不同時。竝,“ 并 ”的古字。《楚辭·九章·懷沙》:“古固有不竝兮,豈知其何故?” 王逸 注:“并,俱。” 洪興祖 補注:“此言圣賢有不并時而生者。”
成語(Idiom):不竝
發音(Pronunciation):bù b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兩個或多個人或事物不會同時出現或發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竝是由“不”和“竝”兩個字組成的成語。不表示否定,竝表示同時。不竝的基本含義是兩個或多個人或事物不會同時存在或發生。它強調了事物的互斥性和相互排斥的關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竝常用于形容兩個或多個事物在時間、空間或狀態上不可能同時存在的情況。比如:春天和冬天不竝、水和火不竝、功利和品德不竝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竝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故事講述了齊國的國君襄公在戰爭中失去了兩個重要的將領,一個是晉國的晉文公,另一個是魯國的魯閔公。當襄公聽說兩位將領同時去世后,感到非常震驚和悲傷,他用了不竝這個成語來形容兩位將領的離世是一種巧合,不可思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竝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不”和“竝”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春天和冬天不竝,它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季節。
2. 愛情和友情不竝,它們有著不同的特點和表達方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不竝”與兩個不可能同時存在的事物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比如,想象春天和冬天不可能同時存在,這樣就能幫助記憶不竝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時間、空間或狀態相關的成語,如“如日中天”、“一日千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春天和冬天不竝,它們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季節。
2. 初中生:功利和品德不竝,追求功利的人往往忽視了自己的品德修養。
3. 高中生:時間和金錢不竝,我們要合理安排時間,不能只追逐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