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火
基本解釋
(1).內熱。 唐 孟郊 《路病》詩:“飛光赤道路,內火焦肺肝。”《再生緣》第二一回:“太后娘娘內火已散,再服一劑,須要參湯應用,以候宿食下來。”
(2).指世俗人熾熱的欲望。 唐 鮑溶 《宿悟空寺贈僧》詩:“朝光畏不久,內火燒人情。”
(1).禁止野燒;禁火。《周禮·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季春出火,民咸從之。季秋內火,民亦如之。”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云:“以三月本時昬心星見于辰上,使民出火;九月本黃昏心星伏在戌上,使民內火。” 唐 皎然 《奉和陸中丞使君長源寒食日作》:“因逢內火千家靜,便覩行春萬木榮。”
(2).指心星移位退伏,說明季節(jié)更換,夏去秋來。《大戴禮記·夏小正》:“九月內火。內火也者,大火。大火也者,心也。” 王筠 正義:“內音納……下內字衍文。” 顧鳳藻 集解:“八月日躔大火,心星蓋已伏矣。九月又言之內,因《記》出火而及之,故變伏言內也。”
英文翻譯
1.【醫(yī)】endogenous fire
成語(Idiom):內火
發(fā)音(Pronunciation):nèi huǒ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體內因情緒激動、怒火中燒而產生的不舒服感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內火是中醫(yī)學術語,指人體內部氣血運行不暢,造成體內熱氣積聚而產生的不適感。在日常生活中,內火也常用來形容人的情緒激動、怒火中燒,表現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內火常常用來形容人因為情緒不穩(wěn)定或受到刺激而表現出的憤怒、暴躁等情緒狀態(tài)。例如,你可以說:“他最近工作壓力很大,整天內火特別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內火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醫(yī)文獻中,是用來描述人體內部的熱氣積聚。隨著時代的演變,人們將此詞引申為形容人的情緒激動、怒火中燒的狀態(tài)。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內火屬于形容詞短語,由“內”和“火”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最近內火很大,一點小事都能讓他生氣。
2. 她的內火一旦起來,就很難平息。
3. 你別太激動了,別讓內火上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中醫(yī)理論聯(lián)系起來記憶內火這個詞語。將內火與人體內部的熱氣積聚聯(lián)系在一起,形象地描繪出內部不適的感覺,有助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醫(yī)理論中與情緒相關的概念,如“五臟六腑”、“氣血運行”等,可以加深對內火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上個星期內火很大,因為同學欺負我。
2. 初中生(14歲):他內火大得很,一點小事就能讓他發(fā)脾氣。
3. 高中生(17歲):考試前的緊張讓我內火上升,無法集中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