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虬
基本解釋
亦作“ 龍虯 ”。1.指龍。 宋 張耒 《龜陵灣阻風三日遙禱孤山而風止》詩:“天寒波濤惡,岸窟騰龍虬。” 元 大訢 《送張清夫》詩:“風水愁催畫鷁飛,松杉喜作龍虯舞。”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其辭(指《離騷》)述己之始生,以至壯大……稱古帝,懷神山,呼龍虬,思佚女。”
(2).拳曲貌。《初學記》卷二八引 晉 傅玄 《桃賦》:“根龍虬而云結兮,彌萬里而屈盤。”
見“ 龍虬 ”。
成語(Idiom):龍虬(lóng qiú)
發音(Pronunciation):lóng qi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長而曲折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龍虬是由“龍”和“虬”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話生物,象征著權威和尊貴;“虬”是指動物身體上長有鬃毛的部分。這個成語用來形容東西或事物長而曲折,有時也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或思路復雜、曲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龍虬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山脈、江河、道路等物體的形狀,也可以用來形容文章、思路等的曲折。此外,龍虬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心思復雜、行為詭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龍虬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韓安國傳》中。相傳,漢朝時期,韓安國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常常用心思復雜的行為來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因此,人們形容他的行為就用了“龍虬”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龍”和“虬”。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條山路蜿蜒曲折,形如一條龍虬。
2. 這篇文章的結構非常龍虬,讀起來有些費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龍虬”這個成語與山脈、江河的曲折形狀聯系起來,或者將其與復雜的思路、行為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龍虬”相關的成語,如“蜿蜒曲折”、“曲徑通幽”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山上的小路彎彎曲曲,像一條龍虬。
2. 初中生:他的思路總是龍虬般曲折,讓人琢磨不透。
3. 高中生:這篇文章的結構非常龍虬,讀起來需要耐心仔細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