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宿戀
基本解釋
佛教語。《后漢書·襄楷傳》:“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 李賢 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經三宿便即移去,示無愛戀之心也。”后因以“三宿戀”指對世俗的愛戀之情。 宋 蘇軾 《別黃州》詩:“桑下豈無三宿戀,樽前聊與一身歸。” 金 元好問 《望崧少》詩之一:“結習尚餘三宿戀,殘年多負半生閑。” 清 姚鼐 《答孫補山中丞見懷》詩之二:“我欲更除三宿戀,就公新治乞《壇經》。”
成語(Idiom):三宿戀(sān sù liàn)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sù l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對某人或某事情非常喜愛,無法自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宿戀意為“三天三夜不能離開”。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對某人或某事情非常喜愛,無法自拔,就像是三天三夜都不能離開一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對某些人或事物的癡迷、迷戀程度非常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的一個故事。據說,梁武帝蕭衍有一位寵臣叫做王僧虔,他非常喜歡玩弄權謀,經常騷擾皇帝。有一次,王僧虔在皇帝的房間里等待了三天三夜,直到皇帝返回。因此,人們用“三宿戀”這個成語來形容對某人或某事情的癡迷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別是“三”、“宿”和“戀”。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音樂的熱愛已經達到了三宿戀的程度。
2. 她對這本小說簡直是三宿戀,一下子就讀完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你可以將這個成語的含義與“三天三夜不能離開”這個形象聯系起來,幫助記憶。你也可以嘗試創造一些與這個成語相關的聯想圖像,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你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癡迷、迷戀相關的成語,如“如醉如癡”、“一往情深”等。通過比較這些成語,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它們之間的差異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對畫畫的三宿戀,每天都要畫好幾幅。
2. 初中生:他對游戲的三宿戀,整個暑假都沉迷其中。
3. 高中生:她對音樂的三宿戀,每天都練習鋼琴好幾個小時。
4. 大學生:我對旅行的三宿戀,每個假期都要去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