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政
基本解釋
(1).五辰,五星。《鹖冠子·夜行》:“陰陽,氣也;五行,業也;五政,道也。” 陸佃 注:“五辰也。在天成象,故曰道。”
(2).五行之政。古代以五行分主四時,即指四時之政。《大戴禮記·盛德》:“均五政,齊五法。” 王聘珍 解詁:“五政者,明堂月令所施於四時者也。”《孝經緯鉤命決》:“春政不失,五穀蘗;初夏政不失,甘雨時;季夏政不失,地無菑;秋政不失,人民昌;冬政不失,少疾病。五政不失,百穀稚熟,日月光明。”
(3).五項政治措施。 漢 荀悅 《申鑒·政體》:“興農桑以養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是謂五政。”
(4).謂五常之政。 漢 揚雄 《法言·問道》:“五政之所加,七賦之所養。” 李軌 注:“五政,五常之政也。”參見“ 五常 ”。
五政(wǔ zhèng)
發音(wǔ z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國家政權的五個基本要素,即政體、政權、政策、政綱和政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五政是指構成國家政權的五個要素,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政體指國家的政治制度,如民主、專制等;政權指掌握國家權力的組織和個人;政策指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措施;政綱指國家的發展目標和主張;政法指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法律體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五政常用于政治、法律和社會科學領域的討論中,用來描述國家政權的組成和運作方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五政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政治理論著作《禮記·曲禮上》中,后來被廣泛用于描述國家政權的要素。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五政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固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五政是國家政權的基本要素。
2. 只有五政良好運作,國家才能穩定發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五政的五個要素與政治、法律和社會科學領域的相關概念進行聯想,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深入學習中國古代政治理論和現代政治科學,了解更多關于國家政權的組成和運作方式的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五政是國家的五個要素,很重要。
2. 初中生:我們學習政治時,老師講解了五政的含義。
3. 高中生:了解五政的構成,有助于我們理解國家政權的運作方式。
4. 大學生:在政治學課程中,我們深入研究了五政的作用和影響。
5. 成年人:五政是國家政權的基本組成部分,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