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梓
基本解釋
◎ 付梓 fùzǐ
[send to the press] 指書稿雕版印行。梓:刻板
汝之詩,吾已付梓。——清· 袁枚《祭妹文》
詳細解釋
古時雕版刻書以梓木為上,后因稱書籍刊印為“付梓”。 明 吳應箕 《答陳定生書》:“《東林本末》,采録最真,編定最確,即弟議論亦甚平恕,有關世道不小。今以原稿附上,幸即付梓也。”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六:“ 柳泉 蒲子 ,以玩世之意,作覺世之言,其書汗漫,亥豕既多,甲乙紊亂,又以未經付梓,鈔寫傳訛,寖失其舊。”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八》:“檢文者不喻其意,聽之付梓, 密克威支 名遂大起。”
成語(Idiom):付梓(fù zǐ)
發音(Pronunciation):fù z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將書稿交付印刷,也比喻把自己的文章或著作交給別人加工、改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付梓一詞最初指將書稿交由印刷工人加工印刷,后來引申為將自己的文章或著作交付給他人進行修改或加工。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指作者將自己的作品交給他人進行修改、改進或者印刷出版。它強調了作者的謙虛、虛心和尊重他人意見的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作者或者作家將自己的作品交給專業人士進行修改、加工或印刷的情況。它可以用在寫作、出版、編輯等領域的討論中。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虛心學習他人的意見和建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付梓一詞最初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印刷業中。在古代,書籍的印刷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需要經過多個步驟才能完成。其中之一就是將書稿交給印刷工人進行加工和印刷。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詞匯的意義逐漸擴展到其他領域,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付梓屬于形容詞短語,由“付”和“梓”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把自己的小說付梓之后,得到了很多讀者的好評。
2. 這位作家在付梓之前,經過了多次修改和完善。
3. 他決定將這篇論文付梓,以便更多的人可以了解他的研究成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付梓”與將書稿交給印刷工人的過程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自己是一個作家,將自己的作品交給專業人士進行修改和印刷,以展示自己的謙虛和尊重他人意見的態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印刷業發展歷史,以及現代出版、編輯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情況。也可以學習其他與寫作、出版相關的成語,擴大自己的詞匯量和語言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把自己的作文付梓之后,老師給了我很多寶貴的建議。
2. 初中生: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小說,我決定將它付梓出版。
3. 高中生:我對我的論文進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終將它付梓,以展示我的研究成果。
4. 大學生:作為一名作家,我要不斷學習和成長,將自己的作品付梓,與讀者分享我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