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
基本解釋
[釋義]
(名)身體表面包在肌肉外部的組織,有保護身體,調節體溫、排泄廢物等作用。
[構成]
并列式:皮+膚
[例句]
保護皮膚。(作賓語)
英文翻譯
1.skin; baragnosis; derma; hide
詳細解釋
◎ 皮膚 pífū
(1) [skin]∶指身體的表面覆蓋層,由復層鱗狀上皮及毛發、汗腺和皮脂腺等構成,起保護、調節體溫及排泄等作用
被曬黑的皮膚
(2) [superficial] 比喻膚淺;淺近
皮膚之見
(1).身體表面包在肌肉外部的組織。人和高等動物的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三層組成,有保護、感覺、分泌、排泄等作用。《東觀漢記·明德馬皇后傳》:“夢有小飛蟲萬數,隨著身入皮膚中。” 唐 杜荀鶴 《送僧赴黃山沐湯泉》詩:“患身是幻逢禪主,水洗皮膚語洗心。”
(2).借指外部,表面。《文子·道德》:“故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以耳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學在骨髓。”《朱子語類》卷一一七:“不可只就皮膚上看事,亦不可只就皮膚上理會。”
(3).引申為淺近、膚淺。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周游當世,常斐然有扶衰救缺之心,非徒嗜皮膚,隨波流,搴枝葉而已也。”
成語(Idiom):皮相(pí xiàng)
發音(Pronunciation):pí xi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外表、表面現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皮相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的外表、表面現象。它強調的是外在的表現,而不關注內在的本質或真實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人的外貌、外表,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外觀、表面現象。通常帶有一定的貶義,暗示外表看起來不錯,但內在可能不夠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皮相”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一書中。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一個名叫“李翰林”的人,他外表英俊、風度翩翩,但內心卻十分陰險狡詐。因此,人們用“皮相”來形容外表看起來好看,但內心卻不可信賴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皮相由兩個漢字組成,皮和相。皮表示外表,相表示現象,合在一起表示外表現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看起來很有魅力,但其實只是個皮相帥哥。
2. 這個產品的包裝很精美,但質量卻很差,真是典型的皮相工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皮癢”,皮癢是一種表面上的感覺,而不是深入內部的感覺。通過將“皮相”與“皮癢”聯系起來,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外表、表面現象相關的成語,例如“貌合神離”、“表里如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小明的皮相很好看,但他的行為舉止不夠禮貌。
2. 小學生:這個游戲的皮相很有趣,但實際上玩起來并不好玩。
3. 中學生:他的皮相很出眾,所以很受女生歡迎,但他的性格卻不夠成熟穩重。
4. 高中生:這部電影的皮相很精美,但劇情卻很平淡,不夠吸引人。
5. 大學生:他的皮相雖然普通,但他的才華和能力卻非常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