羈役
成語(Idiom):羈役
發音(Pronunciation):jī y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受制約、受困擾,無法自由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羈役由兩個字組成,羈意為束縛,役意為奴役。成語羈役形容人受困于某種約束或困擾,無法自由行動。常用來形容人受限于某種條件或環境,無法自由發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羈役多用于描述人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受到限制、束縛,無法自由發展的情境。例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工作崗位上,由于各種原因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能,感到束手無策,無法自主決策的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晉國有一位名叫子犯的大夫,他以忠誠聰明而著稱。但是,由于他的身份低微,受到了貴族的排擠和壓迫。他常常感到自己受到了束縛和限制,無法施展才華。后來,子犯被貶為平民,成為羈役。這個故事成為了“羈役”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才華受到了限制,一直處于羈役的狀態。
2. 在這個工作環境下,我感到自己像是一只羈役的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羈役”理解為被束縛的羊(羈)和被奴役的人(役),通過形象化的記憶,幫助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限制、束縛相關的成語,如“束手無策”、“束縛自己”等,可以幫助加深對“羈役”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在家里不能隨便玩電腦游戲,感覺自己像是一只羈役的小鳥。
2. 初中生(13-15歲):學習太緊張了,感覺自己被各種功課羈役住了。
3. 高中生(16-18歲):為了考試,我每天都要在圖書館學習,感覺自己被學業羈役了。
4. 大學生(19-22歲):實習期間,我只能按照老板的要求工作,感覺自己被工作羈役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