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制
基本解釋
(1).禮儀制度及其具體規定。《漢書·郊祀志下》:“ 漢 興之初,儀制未及定,即且因 秦 故祠,復立 北 畤。” 唐 元稹 《五品女樂判》:“榮沾五命,始用判懸;僭越三人,終乖儀制。”《事物紀原·庫務職局·儀制令》引 宋 孔平仲 《談苑》:“ 太平興國 中, 孔承恭 為大理正,上言儀制,令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望令於兩京諸州要害處刻榜以揭之。” 清 鈕琇 《觚賸續編·預草典禮》:“ 康熙 二十六年十月, 文皇后 賓天,上詢儀制於宗伯,倉促無以應。”
(2).儀態,形制。 宋 蘇軾 《應夢羅漢記》:“明日至 岐亭 ,過一廟中,有阿羅漢像,左龍右虎,儀制甚古,而面為人所壞。”
(3).官名。 明 清 屬禮部。《明史·職官志一》:“儀制分掌諸禮文、宗封、貢舉、學校之事。”《清史稿·職官志一》:“ 天聰 五年,設禮部。 順治 元年,置尚書、侍郎各官……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參見“ 儀部 ”。
儀制(Yí Zhì)
發音(Yí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
儀制是指禮儀和制度,特指官方的禮節和制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
儀制是中國古代官方的禮儀和制度,包括各種規范、儀式和制度。它是社會秩序的基礎,維護了國家的穩定和正常的行政運作。儀制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夠規范人們的行為和言談,使得社會秩序得以維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
儀制常常用來形容一個組織或團隊的規范和制度是否完善,以及人們是否遵守規范。它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得體、莊重,以及是否符合社會的道德標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
儀制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中,是指古代帝王的禮儀和制度。在古代,帝王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們制定了一系列的儀制來規范國家的行政和社會秩序。后來,儀制逐漸成為了社會的一部分,被用來描述各種規范和制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
儀制是一個名詞短語,由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組織的儀制非常完善,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職責和義務。
2. 他的儀制嚴謹,舉止莊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記住儀制這個詞語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可以想象一個穿著華麗的皇帝坐在寶座上,他手持權杖,面前是一套完整的儀制,代表著他的權威和統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如果你對儀制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禮儀和制度,了解古代文化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你也可以學習其他與儀制相關的成語和詞語,比如“禮儀之邦”、“法令之邦”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學校有一套嚴格的儀制,每天早晨都要進行升旗儀式。
2. 初中生: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遵守學校的儀制,不遲到、不早退。
3. 高中生:參加畢業典禮是一個莊重的儀制,代表著我們即將邁入新的人生階段。
4. 大學生:大學的儀制相對寬松,但我們仍然要遵守學校的規定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