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度
基本解釋
儀則法度。《莊子·應帝王》:“ 肩吾 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經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諸?’” 王先謙 集解:“ 王念孫 曰:‘經式義度,皆謂法也。’義讀為儀,古字通。”
義度(Yì Dù)
發音(yì d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或事物的品德、道德水平或修養的高低。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義度是指一個人或事物的品德、道德水平或修養的高低。它是評價一個人或事物是否具備良好道德品質和高尚情操的標準。一個人的義度高,意味著他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善良正直;而義度低的人則可能具備不良的品德和道德水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義度這個詞語常用于描述一個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它可以用來評價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正直、善良,也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事物的品質是否高尚、優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外物》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莊子去拜訪一個朋友。朋友見到莊子后非常高興,但是莊子卻不敢贊美他的美貌,因為他覺得美貌只是外在的表現,而無法反映一個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莊子說:“美貌只是外在的形象,無法衡量一個人的義度。”從此,義度成為了用來評價一個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的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義度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義”指品德、道德,“度”指水平、程度。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義度很高,總是樂于助人。
2. 這個公司的產品質量很高,讓人感受到了它的義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義度理解為“品德之度”。可以通過與品德、道德相關的詞語一起記憶,如善良、正直等。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深入學習中國的道德倫理觀念,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品德、道德的重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義度很高,經常幫助同學解決問題。
2. 初中生(13-15歲):他的義度很低,經常欺負弱小的同學。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義度很高,經常參加志愿者活動幫助社區的人們。
4. 大學生(19-22歲):大學生應該提高自己的義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