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穎
脫穎(Tuō yǐng)
發音:tuō yǐng
基本含義:指人才脫離平庸、顯露才智或才能。
詳細解釋:脫穎一詞源于古代科舉制度中的考試場景。當時,考生在考試前需要將頭發束起,戴上一頂帽子,名為“穎”,以示莊重。只有通過考試,取得功名,才能脫下這頂帽子。因此,“脫穎”一詞逐漸引申為人才脫離平庸,顯露出才智或才能。
使用場景: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在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突出出眾,超越同輩而顯露才華。
故事起源: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穎川的學者,他才華出眾,但因家境貧寒,無法參加科舉考試。有一年,他決定離開家鄉,到京城尋求機會。在路上,他遇到一位名叫趙子昂的文人,趙子昂看出穎川的才華,決定幫助他。于是,趙子昂寫了一篇推薦信,介紹穎川的才能,并向當地官員推薦他參加科舉考試。最終,穎川通過考試,取得功名,成為一名有名的學者。這個故事成為了“脫穎”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形容詞+名詞
例句:
1. 他在音樂方面天賦異稟,很快就脫穎而出,成為了一名著名的音樂家。
2. 這位年輕的演員憑借出色的表演技巧,脫穎而出,成為了電影界的新星。
記憶技巧:把“脫穎”拆分成兩個部分,“脫”和“穎”。想象一個人脫下頭上的帽子,露出頭發,表示他脫離了平庸,顯露出才智或才能。
延伸學習:了解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歷史和發展,以及其他與才華、成就相關的成語,如“出類拔萃”、“才子佳人”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班上有一個同學,他在數學競賽中總是能脫穎而出,得到第一名。
2. 初中生:我的朋友在學校的科技創新大賽中發明了一個新的機器人,他的創意脫穎而出,得到了評委的高度贊揚。
3. 高中生:我班上的一個同學在文學社團中寫了一篇優秀的小說,他的文筆脫穎而出,獲得了全校的認可。
4. 大學生:我參加了一場辯論賽,通過充分準備和深入思考,我在辯論中脫穎而出,最終獲得了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