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虎子
基本解釋
舊俗恐嚇小兒之詞。 魯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 北京 現在常用‘馬虎子’這一句話來恐嚇孩子們。或者說,那就是《開河記》上所載的,給 隋煬帝 開河,蒸死小兒的 麻叔謀 ;正確地寫起來,須是‘麻胡子’。”
成語(Idiom):馬虎子
發音(Pronunciation):mǎ hū z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事情不認真,粗心大意,馬虎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虎子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做事情時不細心、不認真,導致出現錯誤或疏忽。這個成語源于古代民間故事,故事中有一個人叫馬虎子,他因為粗心大意而經常出錯。后來,人們就用“馬虎子”來形容那些不細心、不認真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馬虎子常常用來形容那些不細心、不認真的人。當你看到別人做事情不認真、粗心大意時,你可以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他們。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自嘲,當你自己做事情不認真、粗心大意時,你可以用“我真是個馬虎子”來形容自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叫馬虎子,他因為粗心大意而經常出錯。有一次,他在做飯的時候忘記了關火,結果導致了一場大火。從那以后,人們就用“馬虎子”來形容那些不細心、不認真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馬虎子”的結構是“名詞+子”,其中“馬虎”表示不細心、不認真,而“子”是一個后綴,表示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做作業的時候總是馬虎子,所以經常出錯。
2. 姐姐是個馬虎子,經常把東西弄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馬虎子”這個成語與一個人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馬虎的人在做事情時出現各種錯誤和疏忽。可以通過畫畫、編故事等方式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馬虎子相似的成語,如“粗心大意”、“不經心”等。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故事、文章,了解更多關于馬虎子的故事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弟弟真是個馬虎子,經常把書包里的東西弄丟。
2. 初中生:我同桌是個馬虎子,總是忘記帶作業。
3. 高中生:我有個朋友是個馬虎子,考試時老是粗心大意,導致成績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