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慝
基本解釋
無惡意;不變心。《左傳·閔公二年》:“偏躬無慝……又何患焉?”《左傳·襄公十一年》:“八年之中,九合諸侯,諸侯無慝,君之靈也,二三子之勞也,臣何力之有焉?”
成語(Idiom):無慝
發音(Pronunciation):wú t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惡意、沒有惡念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慝是指沒有惡意、沒有惡念。它強調人心無惡,不存心害人,表達了一種善良、無私的品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無慝常用于贊美一個人沒有惡意,心地善良,不會存心傷害他人。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高尚,沒有私心雜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慝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篇·齊物論》中。莊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他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其中提到了“無慝”這個概念,強調人應該像自然一樣無惡念,不傷害他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慝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每個人都無慝,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
2. 她的行為始終無慝,沒有任何惡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無慝”拆分成“無”和“慝”兩個字來記憶。其中,“無”表示沒有,沒有惡意;“慝”表示惡念、惡意。通過理解這兩個字的意義,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與無慝相關的成語,比如“無惡不作”、“無惡不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是一個無慝的人,總是幫助別人。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應該學會無慝待人,不傷害他人。
3. 高中生(16-18歲):只有心地善良、無慝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4. 大學生及以上:無慝是一種人格魅力,能夠讓人感受到你的善良和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