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曹
基本解釋
亦作“糺曹”。州郡屬官錄事參軍的別稱。職掌糾舉六曹,勾稽失謬。 唐 劉寬夫 《汴州糾曹廳壁記》:“郡府之有録事參軍,猶文昌之有左右轄,南臺之有大夫中丞也。糾正邪慝,提條舉目,俾六聯承式,屬邑知方。”《太平廣記》卷一六○引《異聞錄·秀師言記》:“從此后六年,攝本府糺曹,斯乃小僧就刑之日,監刑官人即 九郎 耳。”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四:“予參 成都 議幙,攝事 漢嘉 ,一見荔子熟。時 凌云山 、 安樂園 皆盛處,糾曹 何預 元立 、法曹 蔡迨 肩吾 皆佳士,日相與同槃桓。”
成語(Idiom):糾曹
發音(Pronunciation):jiū c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糾正錯誤、指責過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糾曹是一個漢語成語,由糾(jiū)和曹(cáo)兩個字組成。糾指糾正、糾纏,曹指曹貴人,即指高官顯貴。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糾正錯誤,指責過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糾曹這個成語常用于指責他人的錯誤或過失,表示對錯誤行為的批評和譴責。可以用于各種社交場合和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工作場所指責同事的錯誤決策,或者在家庭中指責孩子的不良行為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糾曹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曹貴人的官員,他貪污受賄,行為十分不端。有一天,曹貴人在街上遇到了一位名叫糾正的官員,糾正看到曹貴人的錯誤行為后,當即指責他的過失。從此以后,人們用“糾曹”來表示指責他人錯誤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糾曹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糾作動詞,曹作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糾曹他的同事,以保證工作的準確性。
2. 她母親糾曹她的學習態度,希望她能更加努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糾正曹貴人的錯誤行為,用來形象地表示指責他人的過失。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糾曹這個成語外,還有許多與指責、糾正相關的成語,例如“指鹿為馬”、“斥責”等,可以進一步學習和了解這些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糾曹了我懶散的學習態度。
2. 初中生:他的父母糾曹他的不良行為,希望他能改正。
3. 高中生:老師糾曹了他的不端考試作弊行為。
4. 大學生:導師糾曹了他的研究方法不嚴謹。
5. 成年人:他的上司糾曹了他的工作失誤,要求他重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