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語
基本解釋
(1).謂樂歌的理論。《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鄭玄 注:“興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讀曰‘導’,導者,言古以剴今也;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發端曰言;答述曰語。” 章炳麟 《辨詩》:“古者,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蓋有韻之文多矣。”
(2).文體名。 宋 宮廷演劇,命詞臣作樂語,使伶人歌唱。先為對偶韻文,后附以詩,也有不附詩的。后遂成為文體,各作家常有所作。 宋 張邦基 《墨莊漫錄》卷七:“優詞樂語,前輩以為文章餘事,然鮮能得體。”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一:“ 純仁 屬撰樂語, 浩 辭。 純仁 曰:‘翰林學士亦為之。’ 浩 曰:‘翰林學士則可,祭酒司業則不可。’”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樂器》:“五言樂語,歌詠五德之言也。樂語,所歌之文詞。”
成語(Idiom):樂語
發音(Pronunciation):lè y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善于言談,能言善辯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樂語是由“樂”和“語”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原本指善于言談的人。樂,意為善于,擅長;語,意為言談,辯論。樂語形容一個人口才好,能夠用言辭表達自己的觀點,善于辯論和交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樂語主要用來形容一個人口才好,善于辯論和交流。可以用于贊美一個人的口才和辯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樂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昭公十五年》。春秋時期,魯國有位名叫子罕的人,他口才非常出眾,善于言辭,能夠用自己的辯論技巧征服對手。因此,人們用“樂語”來形容他的口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樂語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樂”和“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樂語之才,每次演講都能夠征服觀眾。
2. 她的樂語讓她在辯論比賽中脫穎而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樂語:
將“樂”字與“樂觀”聯系起來,樂觀的人通常也會善于辯論和交流,因此可以通過這個聯系記憶樂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與口才相關的成語,如“口若懸河”、“辯才無礙”等,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媽媽說我是樂語之才,因為我在班上的演講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
2. 初中生(14歲):他的樂語讓他在辯論賽中輕松戰勝了對手。
3. 高中生(17歲):我參加了學校的辯論隊,希望能夠鍛煉自己的樂語能力。
4. 大學生(20歲):作為一名法學專業的學生,我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樂語能力,以便將來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