緝綱
成語(Idiom):緝綱
發音(Pronunciation):jī g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治理國家、管理事務時,采取嚴密的措施,以便摸清情況,找出問題的根源,從而進行有效的整改和改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緝綱一詞源于《左傳·宣公十三年》:“緝綱治疵,以遏其緯?!痹诠糯?,綱是織布時的線經,比喻管理事務的根本大綱。緝綱的含義是通過梳理事物的緯度,找出問題的根源,從而進行有效的整改和改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領導或管理者在處理問題時,采取嚴密的措施,尋找問題的根源,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問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緝綱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三年》中,當時晉國的宣公遇到了一些內外的問題,他采取了緝綱治疵的方法,通過梳理事物的緯度,找出問題的根源,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問題。這個故事傳承下來,成為了一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緝綱的結構是“動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領導緝綱治疵,找出問題的根源,制定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問題。
2. 在公司的管理中,我們要緝綱治疵,找出問題的根源,從而進行有效的整改和改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緝綱”與“梳理問題的根源”聯系起來,通過梳理問題的根源,找出問題的根本所在,從而進行有效的整改和改進。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察紀矜故”、“明察秋毫”等,來擴大對于問題發現和解決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緝綱治疵,找出我們的學習問題,并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2. 初中生:班主任緝綱治疵,找出班級存在的問題,并組織大家一起改進。
3. 高中生:學校領導緝綱治疵,找出學校管理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措施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