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猴伎
成語(Idiom):婆猴伎(pó hóu jì)
發音(Pronunciation):pó hóu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做事情拖拉慢吞吞,不積極主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婆猴伎是由“婆猴”和“伎”兩個詞組成的。其中,“婆猴”指的是老母猴,因其行動遲緩而得名;而“伎”則指的是技藝、表演。合起來,婆猴伎形容一個人做事情拖拉懶散,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情不積極主動,拖延時間,缺乏努力和進取心。可以用于批評那些懶散怠工的人,也可以用于自我警示,提醒自己要積極主動地完成任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婆猴伎的故事并不多見,但根據成語的字面意思,我們可以想象出一個老母猴慢吞吞地走路的形象。這個成語的起源可能與人們觀察到的猴子行為有關,猴子在樹上活動時通常很敏捷,但老母猴因為年老體弱而行動遲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婆猴伎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名詞“婆猴”和名詞“伎”組成,用來形容人的行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做事情總是婆猴伎的,沒有什么進取心。
2. 不要像婆猴伎一樣拖拉懶散,要積極主動地完成任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只老母猴在樹上行動遲緩,這就是婆猴伎的形象。你可以將這個形象與成語的發音和含義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其他與努力、積極性相關的成語,如“勤能補拙”、“積少成多”等。這些成語可以幫助你理解并加強對婆猴伎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做作業總是婆猴伎的,從來不主動完成。
2. 初中生:他參加社團活動時總是婆猴伎的,沒有什么積極性。
3. 高中生:他的學習態度很婆猴伎,從不主動去爭取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