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具
基本解釋
(1).指牛衣。《漢書·王章傳》“臥牛衣中” 唐 顏師古 注:“牛衣,編亂麻為之,即今俗呼為龍具者。” 王先謙 補注引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牛衣,編草使暖,以被牛體,蓋簔衣之類。”后因稱蓑衣為龍具。 宋 謝邁 《喜雨》詩:“鋤犁不入土,龍具掛壁墻。”
(2).喻指簡陋粗糙的衣被。 唐 陸龜蒙 《襲美將以綠罽為贈因成四韻》:“病中祗自悲龍具,世上何人識羽袍。” 宋 陸游 《自嘲》詩:“生涯破碎餘龍具,學問荒唐守《兔園》。” 清 錢謙益 《太仆寺少卿史弼妻李氏加封恭人制》:“指龍具以厲功名,長涂云邁;問鷄鳴而資告誡,短檠相依。”
成語(Idiom):龍具
發音(Pronunciation):lóng j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國家掌握的權力和權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龍具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龍指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話生物,象征著皇權和權力;具指的是掌握權力的標志性物品,如權杖、印章等。龍具合在一起,表示國家掌握的權力和權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國家或統治者的權威和權力,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組織或個人擁有強大的權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龍具這個成語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帝王制度。在古代,帝王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擁有絕對的權力。帝王的權力象征著天命,而龍具則是他們掌握權力的標志性物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龍具由兩個漢字組成,結構簡潔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手握龍具,統治著整個國家。
2. 這個組織的領導人手中握有龍具,對組織的決策有著最終的權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將“龍具”聯想為國家掌握的權力和權杖,想象一個帝王手中握有龍形的權杖,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龍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
2. 學習其他與權力和統治相關的成語,如“龍椅”、“龍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手握龍具,是我們班級的最高統治者。
2. 初中生(13-15歲):政府的領導人手中握有龍具,可以制定重要的政策。
3. 高中生(16-18歲):歷史上的皇帝手中握有龍具,代表著他們的統治權力。
4. 大學生及以上:這個組織的領導人手中握有龍具,對組織的決策有著最終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