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韙
基本解釋
[釋義]
(名)〈書〉過失,不對。
[構成]
偏正式:不〔韙
[例句]
冒天下之大不韙。(作賓語)
英文翻譯
1.[書] (過失; 不對) fault; error
詳細解釋
(1).不是;過錯?!蹲髠鳌る[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徵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韙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魏書·蕭寶夤傳》:“皇朝綿基累葉,恩均四海,自北徂南,要荒仰澤,能言革化,無思不韙?!?清 吳趼人 《俏皮話·銅訟》:“然而世風不古,往往有功於人世者,反冒不韙之名;其有令譽者,皆粉飾升平、徒有其表之輩耳。” 黃人 《<錢牧齋文鈔>序》:“然亦因其不幸而重犯不韙,又不得志,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領袖兩朝,要無愧色?!?br>(2).不善?!?a href="/r_ci_b3b9ab01fe784ea29231f09758de6e23/" target="_blank">文選·張衡<東京賦>》:“京室密清,罔有不韙?!?薛綜 注:“韙,善也。謂無復疫癘,皆得安善也。”
(3).即不若,傳說中害人之怪物。
成語(Idiom):不韙(bù wěi)
發音(Pronunciation):bù wě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語或行為不合時宜,不得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韙是由“不”和“韙”兩個字組成的成語。不表示否定,韙指得體、合宜。不韙指言談或行為不得體,不合時宜,不符合社會規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韙一詞常用于描述言談舉止不得體、不合時宜的情況。可以用來批評他人的不恰當言行,也可以用來自我警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韙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原文為“不韙于詩”。據說,當時的齊國襄公因為一首不合適的詩歌而受到了批評,因此產生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形式為“不+韙”。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舉止總是不韙,給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2. 在公眾場合,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不韙的舉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不韙理解為“不得體”,并聯想到不合時宜的言行。可以通過不斷使用和復習這個成語,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其他與言談舉止相關的成語,如“言行舉止”、“不當言行”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的舉止不韙,老師批評了他。
初中生:她的不韙言行引起了同學們的注意。
高中生:在重要場合,我們要注意避免不韙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