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
基本解釋
五代 時僧人,世傳為 彌勒菩薩 的應化身。《景德傳燈錄·明州布袋和尚》謂其自稱 契此 ,時號 長汀子布袋師 。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昔 四明 有異僧,身矮而皤腹,負一布囊,中置百物,於稠人中時傾寫於地曰:‘看,看!’人皆目為 布袋和尚 ,然莫能測。臨終作偈曰:‘ 彌勒 真 彌勒 ,分身百千億。時時識世人,時人總不識。’於是隱囊而化。今世遂塑畫其像為 彌勒菩薩 以事之。”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覽志馀·方外玄蹤》:“ 布袋和尚 者,在 奉化縣 岳林寺 ,嘗皤腹,以杖荷一布袋,凡供身之具盡貯袋中,隨處偃臥;天將雨,即著溼草履,驟行途中;遇亢暘,即曳高齒木屐,豎膝而睡。 梁 貞明 三年,於寺中東廊石上端坐而逝。今 杭州 諸寺皆塑其像,撫膝袒懷,開口而笑,荷布袋於傍,蓋僧家藉此以示云游之狀,為募化之資耳。”
成語(Idiom):布袋和尚 (bù dài hé shang)
發音(Pronunciation):bù dài hé sha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外表平凡、普通,但內心卻有非凡智慧和修為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布袋和尚是一個佛教故事中的人物,他外表胖大、衣著簡樸,手提一個布袋,袋里裝著他的一切財物。盡管他看上去普通,但他卻具備非凡的智慧和修為。布袋和尚這個成語用來形容那些外表平凡,但內心卻有非凡才能或智慧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布袋和尚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那些看似普通,但實際上有著非凡才能或智慧的人。可以用來贊美那些雖然外表不起眼,但在某個領域有出色表現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布袋和尚的故事源于中國佛教傳說中的一位和尚。他因為外表胖大、衣著簡樸,手提布袋,袋里裝著他的一切財物,所以被人們稱為布袋和尚。盡管他外表看起來平凡,但他卻有著非凡的智慧和修為,能夠解決困擾他人的難題。因此,布袋和尚成為了一個象征智慧和修行的形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布袋和尚”的結構是由“布袋”和“和尚”兩個詞組成,其中“布袋”表示外表平凡,而“和尚”表示內心有非凡智慧和修為的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看上去不起眼,卻是個布袋和尚,解決問題總是出人意料。
2. 她是個布袋和尚,外表普通,但在音樂領域有著非凡的才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布袋和尚”的形象與佛教故事中的和尚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胖大的和尚手提著布袋,向人們展示他的智慧和修行。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佛教故事中的布袋和尚的故事,可以深入了解他的智慧和修行,以及他如何用智慧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衣食父母”、“面黃肌瘦”等,來擴展詞匯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布袋和尚是一個外表看起來普通,但內心卻有著非凡智慧的人。
2. 初中生(13-15歲):他雖然外表不起眼,但他是個布袋和尚,總能給我們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好主意。
3. 高中生(16-18歲):她是個布袋和尚,看起來普通無華,但她的思維卻異常敏銳,總能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