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
基本解釋
[釋義]
(名)有關民法的。
[構成]
偏正式:民(事
英文翻譯
1.{律} relating to civil law; civil
詳細解釋
◎ 民事 mínshì
(1) [civil;be related to civil law]∶有關民法之事
民事權利
(2) 參看“民法”
(3) [farm work;civil]∶農事;民間的事情
民事不可緩也
(1).猶國政。《國語·魯語上》:“ 舜 勤民事而野死。” 漢 應劭 《風俗通·皇霸·五伯》:“ 夏后 太康 娛於耽樂,不循民事,諸侯僭差。” 漢 荀悅 《申鑒·政體》:“國無游民,野無荒業,財不虛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為養生。” 清 唐甄 《潛書·柅政》:“曷若量己之力……以其半勤民事,察農桑,筑圩防,計豐兇,除奸慝,則民亦少害矣。”
(2).泛指民間諸事;民政事務。《禮記·月令》:“﹝仲秋之月﹞是月也,易關市,來商旅,納貨賄,以便民事。” 宋 蘇軾 《答宋寺丞書》:“至於吏道、法令、民事、簿書、期會,尤非所長,素又不喜從事於此。”《宋書·百官志上》:“司徒,一人,掌民事。”
(3).指力役之事。《書·太甲下》:“無輕民事惟難。” 孔 傳:“無輕為力役之事。”
(4).指農事。《孟子·滕文公上》:“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而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文選·張衡<東京賦>》:“日月會於龍狵,恤民事之勞疚。因體力以息勤,致歡忻於春酒。” 薛綜 注:“謂田事畢,休民力、息勤勞也。”
(5).泛指民間生活情事。《漢書·循吏傳序》:“及至 孝宣 ,繇仄陋而登至尊,興于閭閻,知民事之囏難。” 晉 干寶 《<晉紀>總論》:“節理人情,恤隱民事。”
(6).有關民法的。如:民事糾紛;民事訴訟法。
民事(Mín shì)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民事是指與個人、家庭、社會關系有關的事務或糾紛。它是指私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與國家、政府無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事是一種法律范疇,涉及個人、家庭、社會關系中的權益、義務、責任等。民事法律規定了人們在經濟活動、家庭關系、合同糾紛等方面的權益和義務,以及處理這些關系發生的糾紛的程序和方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事糾紛可以涉及各個方面,比如合同糾紛、婚姻家庭糾紛、財產糾紛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與民事有關的問題,需要了解民事法律知識來解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事這個詞語的起源較為普通,沒有特定的故事或傳說與之相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民事是一個名詞,沒有固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的爭執屬于民事糾紛,需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2. 這個案件涉及到很多民事權益,需要仔細調查和審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民事”拆分為“民”和“事”,并聯想“民眾之事務”。同時,可以通過與常見的民事糾紛案例進行聯系,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民事法律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避免或解決與其他人之間的糾紛。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法律書籍、參加法律講座等方式深入學習民事法律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同學之間發生了民事糾紛,老師幫我們調解了。
2. 初中生:我對《民法典》的內容很感興趣,想深入了解民事法律知識。
3. 高中生:我在參加模擬法庭比賽時扮演了一個民事糾紛的當事人,通過辯論學到了很多。
4. 大學生:我在學習法學專業時,選擇了民事法作為我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