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投
成語(Idiom):自投 (zì tóu)
發音(Pronunciation):zì t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主動投降或自愿送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自投是指主動投降或自愿送死的意思。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沒有逃脫的余地,只能選擇投降或者自己尋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在困境中無法逃脫的情況,或者形容在面對強大力量時不得不選擇投降或自愿接受失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王莽傳》記載了一個故事。當時,漢朝末年,王莽篡位,一些官員和軍隊不滿他的統治,紛紛起義。其中有一個名叫卜式的人,他原本是王莽的部下,但對王莽的統治感到不滿。他決定投降反對派,于是自愿將自己綁在馬上,向反對派投去。這個故事成為了“自投”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犯下了這么多罪行,現在只能自投羅網了。
2. 面對強大的對手,他知道自己沒有希望了,只能選擇自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自投”這個成語與主動投降或自愿送死的情景聯系起來,形成鮮明的形象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自愿投降或自愿放棄有關的成語,如“投降”、“自愿”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看到老師生氣了,只好自投白旗,承認了錯誤。
2. 初中生:面對強大的對手,他選擇了自投,放棄了比賽。
3. 高中生:他知道自己的罪行無法逃脫,只能自投羅網,接受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