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剝
成語(Idiom):跌剝(diē bāo)
發音(Pronunciation):diē bā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民貧困潦倒,生活困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跌剝是由“跌”和“剝”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跌指倒下,摔倒;剝指剝奪、剝奪財物。跌剝形容人生活貧困潦倒,生活困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跌剝常用于描述人民生活貧困、境況悲慘的情況。可以用于社會現象、個人遭遇等方面的描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跌剝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后漢書·班彪傳》中。班彪是東漢末年的一位歷史學家,他在《后漢書》中記載了許多當時社會的情況。跌剝一詞的出現,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貧困和人民的困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跌剝屬于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單獨的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家庭經歷了一連串的倒霉事,現在已經跌剝到了無法再承受的地步。
2. 在那個困難的時期,很多人都跌剝得連溫飽都難以解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跌剝的發音“diē bāo”與“跌倒”、“剝奪”這兩個意思進行聯想,幫助記憶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貧困、困境相關的成語,如“窮困潦倒”、“一貧如洗”等,以加深對這類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們家生活很跌剝,連吃飯都成問題。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電影講述了一個家庭跌剝的故事,讓人很感動。
3. 高中生(16-18歲):在這個城市,很多農民工的生活都跌剝不堪,需要社會關注和幫助。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通過跌剝的經歷,他懂得了珍惜生活,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