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癟
基本解釋
[釋義]
(1) (形)干而收縮;不豐滿。這些蘋果都放干癟了。(作補語)
(2) (形)形容文章內容貧乏;枯燥無味。
[構成]
附加式
[反義]
飽滿、豐滿
近義詞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干而收縮) shrivelled; wizened; shrivel
詳細解釋
◎ 干癟 gānbiě
(1) [wizened;dried]
(2) 干枯收縮;不豐滿
隨著歲月的流逝,他的臉變得愈來愈憔悴干癟了
(3) 形容文辭等內容貧乏而枯燥
上海人叫小癟三的那批角色,也很象我們的黨八股,干癟得很,樣子十分難看。——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在辭章拙劣的中間,人們所讀到的永遠只是干癟的詞匯?!读x理、考據和辭章》
干而收縮;不豐滿?!?a href="/r_ci_960b529f6102b0f51ad25cb57982e014/" target="_blank">水滸傳》第四回:“如今教灑家做了和尚,餓得乾癟了。” 葉紫 《楊七公公過年》:“孩子們……躺在艙板上抱著干癟了的肚皮哇啦哇啦地哭起來。” 郭小川 《閃耀吧,青春的火光》詩:“生活的重負,使她的皮肉變得干癟。”
干癟(gān biě)
發音:gān biě
基本含義:指物體或人的體態、形狀不飽滿,干燥萎縮。
詳細解釋:干癟一詞形容事物或人因缺乏水分或養分而變得干燥、萎縮或不飽滿。在形容人時,通常指人體消瘦、無精打采,或形容人的皮膚干燥、缺乏彈性。
使用場景:常用于描述植物、水果、肌肉、皮膚等的狀態。也可以形容人在精神上或身體上的不健康或不充實。
故事起源:干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一年》中。故事中,宣公問孔子:“吾聞君子不飲酒,而今子之徒多飲,何也?”孔子回答說:“君子飲食有節制,不過度嗜欲,才能保持身體健康,避免變得干癟。”
成語結構:干癟是一個形容詞的結構,由形容詞“干”和“癟”組成。
例句:
1. 這個蘋果已經干癟得沒有水分了。
2. 老人的皮膚因為年齡增長而變得干癟。
3. 這些植物由于缺水而干癟萎縮。
記憶技巧:可以將“干癟”聯想為一個干燥的橙子,它因為缺水而變得干癟,沒有汁液。
延伸學習:可以學習與干癟相反的詞語,如“飽滿”、“豐盛”,以加深對干癟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這個蘋果看起來很干癟,可能過期了。
初中生:他雖然身材干癟,但是非常有力量。
高中生:這個地區由于干旱,植物都變得干癟了。
大學生:經過長時間的病痛,他的身體變得干癟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