摶鑪
成語(Idiom):摶鑪(tuán luó)
發音(Pronunciation):tuán l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或事物相互糾纏、紛爭不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摶鑪源自《后漢書·張衡傳》,原義是指鍛煉銅器時的操作動作,即用鐵錘在銅器上反復敲打,使其均勻受力,以達到加固銅器的目的。后來引申為人們相互糾纏、爭斗不休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人與人之間的爭斗、斗爭或糾紛不斷的場景。可以用來形容團隊內部的內訌、家庭中的爭吵或社會上的紛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后漢書·張衡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張衡曾經在銅器制作時發現銅器表面有氣泡,于是他使用鐵錘反復敲打銅器,使銅器表面均勻受力,最終加固了銅器。這個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開始將摶鑪用于比喻人與人之間的糾纏和爭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摶鑪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其中“摶”是動詞,表示反復敲打;“鑪”是名詞,指爐灶。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之間的摶鑪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沒有任何一方愿意妥協。
2. 這個公司內部的摶鑪導致了團隊的分裂和業務的停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摶鑪與鍛煉銅器的操作動作聯系起來,想象使用鐵錘反復敲打銅器的場景,以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意義的成語,如“爭斗不休”、“紛紛擾擾”等,以擴展對相似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兩個同學之間經常發生摶鑪,老師都頭疼。
2. 初中生:他們班級里的摶鑪導致了分裂,最后分成了兩個小團體。
3. 高中生:政治課上,我們討論了社會中的摶鑪現象,引發了激烈的討論。
4. 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我們經歷了各種摶鑪,但最終還是學會了相互理解與包容。
5. 成年人:在職場上,摶鑪是常有的事情,我們需要學會處理和解決糾紛。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