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祿
成語(Idiom):避祿
發音(Pronunciation):bì l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避開官位和祿位,表示拒絕官職和財富的誘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避祿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避指避開、回避,祿指官職和財富。避祿的含義是指人們主動回避官位和財富,拒絕被這些物質誘惑所束縛,追求內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追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避祿一詞常用于描述有志于追求自由和精神追求而不追求權勢和財富的人。它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寧愿選擇簡樸生活而不追求權力和財富的人,或者形容那些拒絕貪圖榮華富貴而堅持追求真理和智慧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避祿一詞最早出現在《后漢書·袁紹傳》中。故事中,袁紹是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擁有豐厚的財富和高位的官職。然而,他卻倡導節儉和淡泊名利,不貪圖權勢和財富。袁紹因此被人們稱為“避祿先生”,成為避祿一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避祿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動詞“避”和賓語“祿”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生避祿,寧愿過簡樸的生活,也不愿追求權力和財富。
2. 這位科學家拒絕了一切官職和獎勵,一心只為科學研究,可謂是避祿的典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避祿這個成語:
1. 將“避”字理解為“避開”,將“祿”字理解為“官職和財富”,即避開官職和財富的誘惑。
2. 可以聯想袁紹這個歷史人物,他的避祿行為成為了避祿一詞的起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對避祿有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文化傳統,例如儒家的“道德經”和佛家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些經典都倡導人們追求內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追求。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避祿,不喜歡去參加那些課外班,我更喜歡自由自在地玩耍。
2. 初中生:他避祿,不愿成為班里的班長,而是選擇做一名普通的學生,專心學習。
3. 高中生:他們避祿,不愿參加那些補習班,而是自己努力學習,爭取考上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