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罽
基本解釋
圖案華美的毛織品。 漢 桓寬 《鹽鐵論·力耕》:“采旃文罽,充於內府。”《后漢書·祭祀志中》:“九年,親祠 老子 於 濯龍 。文罽為壇,飾淳金釦器。”
成語(Idiom):文罽(wén jī)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j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文化的底蘊和修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罽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文”指文化,知識和修養,“罽”指衣袍。文罽合在一起,表示一個人或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和修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文罽多用于形容一個人或一個國家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高尚的修養。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的學識淵博,文化修養深厚,或者贊美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高,文化底蘊深厚。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罽這個成語源于《孟子·公孫丑上》:“文罽者,文衣之罽,象征文化的底蘊和修養。”這句話表達了孟子對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修養的價值。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罽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學識淵博,真是文罽之人。
2. 這個國家注重教育,培養了一大批文罽之才。
3. 她雖然年紀輕,但卻有著文罽般的修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文罽與文化和衣袍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擁有豐富文化底蘊的人,穿著一件華麗的衣袍,展現出高尚的修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進一步學習中國的文化和歷史,了解更多關于文化底蘊和修養的成語和詞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爺爺是個文罽之人,每天都教我很多有趣的知識。
2. 初中生:我們學校的圖書館有很多書,真是個培養文罽之才的地方。
3. 高中生:我希望通過努力學習,將來成為一個有著文罽般修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