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浼
基本解釋
請托;請求。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干浼清重,悚仄悚仄。” 宋 王安石 《上蔣侍郎書》:“言質意直,干浼英聽,無任惶越之至。”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楊文貞公遺囑》:“今不能報,煩院中一僚友,干浼少保先生、宗伯先生、冢宰先生三大人,遍叩列位公卿大人,一切遣祭遣賻,并止不行。”
成語(Idiom):干浼
發音(Pronunciation):gàn mé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事物非常干燥、干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干浼是由“干”和“浼”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干”表示干燥、枯竭,而“浼”則表示湖泊干涸。合在一起,干浼形容事物非常干燥、干涸,失去了水分或活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干浼一詞常用于描述自然環境或人的狀態。比如,用來形容旱季中土地干涸、湖泊干枯,或者形容人精神疲憊、無精打采。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干浼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故事。相傳,有一年夏天,天氣異常炎熱,湖泊中的水源開始干涸。人們為此非常擔心,于是找來了一位智者求助。智者告訴他們,湖泊干涸是因為湖底有一條龍,它每天都會喝水,導致湖泊干燥。于是,人們決定用一塊巨石砸死龍,以保護水源。他們成功地砸死了龍,但卻發現湖泊并沒有恢復水源,反而變得更加干燥。智者告訴他們,湖泊干涸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湖底的龍,它并不是在喝水,而是在吸收湖底的水分。人們后來用干浼來形容湖泊干涸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干浼屬于形容詞短語類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夏天的旱季,土地干浼,一片焦黃。
2. 這個人一直工作到深夜,精神非常干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干浼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湖泊干涸的場景,湖底的水分被吸收一空,形成干浼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干浼相關的成語,如“水乳交浼”、“枯涸”等,可以幫助拓展對干浼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夏天的旱季,土地干浼,沒有一滴水。
2. 初中生:他整天玩電子游戲,精神干浼,一點兒精神都沒有。
3. 高中生:考試前的準備工作非常緊張,精力干浼,需要好好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