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牓
成語(Idiom):黃牓
發音(Pronunciation):huáng b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黃牓指的是黃色的竹牓,比喻文書、文件等被人篡改或損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黃牓是古代使用的一種竹制文書,通常用來記錄重要的事務。這個成語比喻文書或文件被人惡意篡改或故意損壞,使其失去原本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描述文書被篡改、文件被破壞等情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當遇到文件被篡改、證據被破壞等情況時,可以使用黃牓這個成語來形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黃牓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王莽傳》中,記載了漢朝末年王莽篡位后,他篡改了歷史文書和家族族譜,以掩蓋他篡位的事實。后來,黃牓成為了形容文書被篡改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黃牓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是黃,第二個字是牓。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篡改了合同上的數字,可算是真正的黃牓。
2. 這份報告被人故意毀壞,完全是一份黃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黃牓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張黃色的竹牓被人故意篡改,形成了黃牓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古代文書和文件的知識,以及相關的成語和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的作業被同學故意弄糊涂了,真是一份黃牓。
2. 初中生(14歲):他篡改了考試成績單上的分數,根本就是在做黃牓。
3. 高中生(17歲):歷史課上,老師講到王莽篡改文書的故事,我才明白黃牓的意義。
4. 大學生(20歲):在法律課上,我們學習了文書證據被篡改的案例,老師提到了黃牓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