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韜
基本解釋
(1). 太公望 兵法《六韜》之一。泛指兵法、戰略。 南朝 梁 江淹 《為蕭讓太傅揚州牧表》:“既罕《龍韜》、《金匱》之効,又乏楹間帷中之績。” 唐 錢起 《送崔校書從軍》詩:“寧惟玉劒報知己,更有《龍韜》佐師律。” 明 湯顯祖 《牡丹亭·御淮》:“排雁陣,展《龍韜》,斷重圍殺過 河陽 道。” 清 鈕琇 《觚賸續編·圣武成功詩》:“魚麗成前列,《龍韜》運上方。”
(2).古宮廷禁衛羽林軍的別名。 唐 李德裕 《述夢詩四十韻》:“椅梧連鶴禁,壀堄接龍韜。”注:“內署北連春宮,西接羽林軍。”《宋史·律歷志三》:“日欲暮,魚鑰下,龍韜布。”
成語(Idiom):龍韜
發音(Pronunciation):lóng tā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隱藏才華或計謀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龍,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話生物,象征著權力和智慧;韜,指隱藏、保留。成語“龍韜”形容那些隱藏才華或計謀的人,他們通常不會將自己的真實能力展現出來,而是暗中觀察、等待時機,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贊美那些有才華但不張揚的人,也可以用來指那些隱藏實力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龍韜”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戰爭時期。相傳,春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名叫范蠡的謀士,他天資聰慧,機智過人,但他從來不在人前炫耀自己的才華,而是默默地為國家出謀劃策。有一次,楚國國君問范蠡:“你為什么不在人前展示你的智慧?”范蠡回答道:“我像龍一樣躲在深海之中,只有在關鍵時刻才會出來,以取得最大的勝利。”從此,“龍韜”成為了形容隱藏才華或計謀的人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龍韜”的結構為“名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龍韜之才,平時看似平庸,但關鍵時刻總能給出出人意料的解決方案。
2. 她的才華被稱為龍韜,她總是默默地工作,但卻能取得出色的成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龍韜”。可以想象一條隱藏在深海中的龍,它隱藏了自己的才華和智慧,等待適合的時機才會出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成語“龍韜”相關的故事和文化背景,了解更多與隱藏才華或計謀相關的成語和詞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雖然看起來很普通,但我覺得他是個龍韜之才。
2. 初中生:她平時不張揚,但在考試中總能取得好成績,真是個龍韜。
3. 高中生:他不愿意在人前表現自己的才華,總是隱藏起來,真是個龍韜之士。
4. 大學生:他的智慧被稱為龍韜,他總是默默地為團隊做出貢獻,卻不求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