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無渡河
基本解釋
樂府歌辭名。《樂府詩集》附于相和歌辭《箜篌引》下。四言四句,以歌辭首句“公無渡河”而名。 晉 崔豹 《古今注·音樂》:“《箜篌引》, 朝鮮 津卒 霍里子高 妻 麗玉 所作也。 子高 晨起刺船而櫂,有一白首狂夫,披髮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呼止之,不及,遂墮河水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無渡河》之歌。聲甚悽愴,曲終自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 還,以其聲語妻 麗玉 。 玉 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焉。 麗玉 以其聲傳鄰女 麗容 ,名曰《箜篌引》焉。”
成語(Idiom):公無渡河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wú dù 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公家沒有渡河的設施或者渡船,表示公共事務無法順利進行或者沒有解決的困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無渡河是一個比喻性的成語,其中的“公”指的是公共事務,而“無渡河”表示沒有渡河的設施或者渡船。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在公共事務中遇到了解決困境無法順利進行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公共事務無法進行或者解決的困境,比如政府無法解決民眾的問題,或者公共交通無法順利運行等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無渡河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賈誼傳》中。故事講述了賈誼在周朝時,勸說吳王伐楚,但吳王不聽,導致國家遭受了很大的損失。賈誼感嘆說:“吳國無船,公無渡河”,意思是吳國沒有渡河的設施,所以無法渡過河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無渡河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由“公”、“無”、“渡”、“河”四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城市,由于公交車罷工,公無渡河,導致交通陷入癱瘓。
2. 政府應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免出現公無渡河的情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河流中沒有渡船的情景,表示公共事務無法順利進行或者解決的困境。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有關公共事務的成語,如“眾口一詞”、“眾志成城”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今天學校門口的公交車停運了,大家都走路上學,真是公無渡河啊!
2. 初中生:政府應該加強交通建設,以免出現公無渡河的情況。
3. 高中生:在這個城市,因為公共交通不發達,經常出現公無渡河的情況,給市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