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騃
成語(Idiom):童騃(tóng ái)
發(fā)音(Pronunciation):tóng 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傻氣、愚笨、幼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童騃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童”意為孩子,第二個字“騃”意為愚笨。童騃形容一個人像孩子一樣愚笨、幼稚,缺乏經(jīng)驗和智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童騃常用于貶義,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或思想幼稚愚笨,缺乏成熟和理智。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不成熟,或者對事物的認識淺薄。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童騃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驪姬的女子,她與齊國的君主昭公有染。昭公的兒子田驪得知后,非常生氣,于是用童騃來形容驪姬的愚蠢和不智。
成語結(jié)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童騃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舉止像個童騃一樣,缺乏成熟和理智。
2. 這個年紀的人還這么童騃,真是可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想象一個年紀很小的孩子騎著馬,搖搖晃晃地走路,這個畫面可以幫助你記住童騃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童騃相關的成語,如童心未泯、童言無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表現(xiàn)真是童騃,老師都不敢相信他已經(jīng)上小學了。
2. 初中生:他的想法太童騃了,完全不符合實際情況。
3. 高中生:他的言行舉止真是童騃,一點都不成熟。
4. 大學生:他的觀點太童騃了,完全不考慮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