搨匠
成語(Idiom):搨匠(tà jiàng)
發音(Pronunciation):tà ji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攪拌水泥、灰泥等材料的工人,比喻善于調和紛爭、和解爭端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搨匠是古代建筑工人中的一種職業,主要負責攪拌水泥、灰泥等材料,使其達到均勻的狀態。成語“搨匠”借用了這個職業的名字,比喻一個善于調和紛爭、和解爭端的人。他能夠以自己的智慧和手段,將各方的意見、利益進行調和,使得紛爭得到解決,達到和諧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一個善于調解紛爭、和解爭端的人。在工作、家庭、社交等場合中,如果有人能夠以公正、智慧的方式處理糾紛,化解矛盾,就可以用“搨匠”來形容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搨匠一詞最早見于《史記·酷吏列傳》:“搨匠,言能攪合泥沙也。”這個典故出自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其中記載了一個名叫搨匠的人,他善于攪拌泥沙,使之成為均勻的糊狀物。后來,人們將搨匠的職業名稱引申為能夠調和紛爭的人,成為一個形容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搨匠是一個主謂結構的成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搨(tà)和匠(jiàng)。其中,“搨”是動詞,表示攪拌;“匠”是名詞,表示工匠。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團隊中扮演著搨匠的角色,總是能夠化解團隊成員之間的矛盾。
2. 她是一個擅長調和爭端的搨匠,經常幫助朋友們解決矛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搨匠”與攪拌水泥的場景聯系起來,想象一個攪拌水泥的工人正在調和各種材料,使之達到均勻的狀態。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搨匠”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搨匠相關的成語,如“攪局”、“調和”等,以豐富詞匯量和語言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一年級):老師是我們班級的搨匠,經常幫助我們解決吵架的問題。
2. 初中生(七年級):班長在班級中扮演著搨匠的角色,經常調解同學們之間的矛盾。
3. 高中生(十一年級):學校的學生會主席是一個擅長調和爭端的搨匠,他經常幫助同學們解決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