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軌
基本解釋
(1).文字和車軌。古代以同文軌為國家統一的標志。語本《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晉書·謝安傳》:“ 安 方欲混一文軌,上疏求自北征。” 唐 李德裕 《謝恩不許讓官表狀》:“況今四表無事,六氣斯和,簫勺可致於治平,文軌盡同於元化。” 宋 王禹偁 《單州成武縣行宮上梁文》:“一戎而倒載干戈,萬國而混同文軌。” 鄭觀應 《盛世危言·鐵路》:“至今日而地球九萬里風氣大通,以日行百里計之,環球一周,累年不能達,文軌何由一,聲問何由通乎?”
(2).引申指疆域。《周書·樂運傳》:“文軌之內,奔赴未盡;隣境遠聞,使猶未至。”
(3).作文的規范。 漢 王充 《論衡·超奇》:“ 長生 死后,州郡遭憂,無舉奏之吏,以故事結不解,徵詣相屬,文軌不尊,筆疏不續也。”《隋書·杜正藏傳》:“又著《文章體式》,大為后進所寳,時人號為文軌。”
成語(Idiom):文軌(wén guǐ)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gu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文章的風格或者書法的筆跡。也用來形容人的言辭或行為舉止的文雅、高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軌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形容司馬相如的文章風格文雅,如軌道般規整。后來,文軌逐漸泛指文章、書法或者人的言行舉止的文雅、高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文軌常用于形容文章或書法的風格,也可用于形容人的言辭或行為舉止的文雅、高尚。可以用于夸獎別人的文章、書法或者言行舉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軌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描述了司馬相如的文章風格文雅,如軌道般規整。司馬相如是漢朝時期的一位著名文學家和政治家,他的文章被譽為“文軌之美”。這個詞語由此而來,后來逐漸泛指文章、書法或者人的言行舉止的文雅、高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軌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文章寫得文軌流暢,字字珠璣。
2. 她的書法字跡端莊大方,文軌清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文軌”與“文章風格文雅、書法筆跡規整”等關鍵詞聯系起來記憶。同時,可以使用類似的詞語或成語與“文軌”進行對比,如“文風”、“舉止文雅”等,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文軌”相關的成語,如“文采飛揚”、“文質彬彬”等,以拓展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可以學習相關的文章、書法或者禮儀方面的知識,以加深對“文軌”概念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的字寫得很文軌,每一個字都很漂亮。
初中生:她的文章寫得很文軌,字句有條理,文筆流暢。
高中生:他的舉止非常文軌,言辭得體,舉止大方。
大學生:他的書法字跡非常文軌,筆畫工整,氣勢雄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