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周窮恤匱
發音(Pronunciation):zhōu qióng xù k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國家財政困窘,無法救濟貧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周,指古代中國的國家名稱;窮,指貧困;恤,指救濟;匱,指缺乏。周窮恤匱形容國家財政困窘,無法救濟貧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多用于描述國家或組織財政困難,無力救濟貧困人民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有一則故事。周襄王時期,國家財政困難,無法救濟貧民。有一次,國內發生大旱,百姓無法生活,于是有人向襄王建議,要救濟百姓。襄王回答說:“我國財政困窘,無法救濟貧民,如同一個人的衣服已經穿破了,連縫補的布料都沒有了。”于是,這個故事就形成了成語“周窮恤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賓語+賓語補足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經濟陷入了周窮恤匱的境地,無法解決貧困人民的問題。
2. 雖然國家財政困窘,但政府仍然努力進行周窮恤匱的工作,希望能夠改善貧困人民的生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周窮恤匱”拆分為“周窮”和“恤匱”兩個部分記憶。周窮表示國家財政困窘,恤匱表示救濟貧民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財政困窘、救濟貧民相關的成語,例如“國破家亡”、“窮途末路”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關心貧困的人,不讓他們陷入周窮恤匱的境地。
2. 初中生:國家的財政困難導致無法救濟貧民,這就是周窮恤匱。
3. 高中生:政府應該采取措施解決周窮恤匱的問題,改善貧困人民的生活。
4. 大學生:周窮恤匱是一個形容國家財政困窘、無法救濟貧民的成語,反映了社會的不公平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