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禽
基本解釋
亦作“ 討擒 ”。討伐、擒獲。 三國 魏 曹操 《讓縣自明本志令》:“后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 術 窮亡解沮,發病而死。”《魏書·盧玄傳》:“ 天興 中討禽之,事在帝紀。”《魏書·呂羅漢傳》:“詔 羅漢 率騎一千討擒之。”《隋書·藝術傳·耿詢》:“柱國 王世積 討擒之,罪當誅。”
成語(Idiom):討禽
發音(Pronunciation):tǎo q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以詭計或武力攻擊、征服對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討禽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用來形容以狡猾或強力的方式攻擊、征服對方。這個成語中的“討”意味著通過欺騙、詭計或武力手段;“禽”指的是敵人、對手。討禽通常用于描述一個強者或勝利者以不公平或不正當的方式戰勝對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討禽這個成語可以用于描述某人或某團體以不公平的手段戰勝對手,或者形容某個事件中的勝利者使用了狡猾或強力的手段獲得勝利。這個成語通常用于負面的情境,表示對不公平行為的批評和譴責。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討禽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戰爭時期。據說,戰國時期的齊國君主孟嘗君有一次派遣使者到趙國做外交工作,但趙國的君主并不喜歡孟嘗君,于是派人暗殺了孟嘗君的使者。孟嘗君得知后非常憤怒,并決定以暴力手段報復。他派遣了一支精銳的部隊,用狡猾和強力的手段攻擊了趙國,最終征服了對方。從此以后,“討禽”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以詭計或武力攻擊、征服對方。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討禽”的結構是“討+禽”,其中“討”是動詞,表示通過欺騙、詭計或武力手段;“禽”是名詞,表示敵人、對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利用政治手段討禽了競爭對手,贏得了選舉。
2. 這個公司不擇手段地討禽競爭對手,導致行業內競爭不公平。
3. 他以殘忍的手段討禽了那個小國家,占領了他們的土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討禽”這個成語與暴力手段和不公平行為聯系起來來記憶。想象一個強者利用欺騙或武力手段攻擊、征服對方的場景,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戰爭、政治、競爭等相關的成語,可以加深對成語“討禽”的理解和使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用詭計討禽了小明的玩具。
2. 初中生:這個政治家利用黑暗勢力討禽了競爭對手,贏得了選舉。
3. 高中生:這個獨裁者用暴力手段討禽了整個國家,摧毀了人民的生活。
4. 大學生:他通過不公平的競爭手段討禽了對手,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