榼榼
成語(Idiom):榼榼
發音(Pronunciation):kē k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事物或人的樣子、聲音等十分凄涼、悲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榼榼”源于古代樂器“榼”,它是一種用竹管制成的樂器,發出的聲音悲苦凄涼。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事物或人的樣子、聲音等十分凄涼、悲傷,給人以悲傷的感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悲傷、凄涼的場景,比喻某種狀況或情景令人感到悲傷、凄涼。可以用于文學作品、詩歌、散文、小說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榼榼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月未央,榼榼寒蟲鳴。”這句詩中用“榼榼”形容寒蟲的聲音,意味著寒冷的夜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榼榼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部電影的結局令人榼榼,觀眾們紛紛流下了眼淚。
2. 她的聲音榼榼,聽起來讓人心疼。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榼榼”與悲傷、凄涼的情感聯系起來,聯想成“悲傷的聲音”。可以通過多讀、多寫例句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悲傷、凄涼情感相關的成語,如“凄凄慘慘”、“凄然”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聽到媽媽生病的消息,我感到榼榼,想給她做一碗熱湯。
2. 初中生(14歲):看到那只受傷的小貓,我感到它的眼神榼榼,于是決定帶它回家照顧。
3. 高中生(17歲):考試失敗后,我感到心情榼榼,但我知道只有努力才能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