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巘
基本解釋
高聳入云的山峰。 南朝 梁 陶弘景 《許長史舊館壇碑》:“闢闈風岫,通氣云巘。” 宋 王質 《水調歌頭·九日》詞:“云巘在空碧,天宇共高明。” 元 陳孚 《李老峪聞杜鵑呈應奉馮昂霄》詩:“故園渺何處,萬里隔云巘。”
成語(Idiom):云巘
發音(Pronunciation):yún x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云彩在山間繚繞盤旋,景色美麗壯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云巘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山間云霧繚繞、飄逸迷離的景象。云巘意味著云霧彌漫在山谷之間,使得整個山脈的景色變得壯麗、神秘而迷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云巘一詞常用于描繪自然風景,特別是山區的云霧景色。它可以用來形容山脈的景色,也可以用來形容山間的云霧繚繞的情景。在文學作品、詩歌、旅游介紹等場景中,云巘常常被用來表達美麗壯觀的自然景色。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云巘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描繪了登上高樓之后所見到的壯麗景色,其中的“更上一層樓”一句,意味著更高層次的美景。后來,人們將“更上一層樓”中的“一層樓”解釋為云巘,用來形容山間云霧繚繞的美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云巘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形容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登上山頂,只見山間云巘,美不勝收。
2. 她的畫作中常常描繪出山脈的云巘景色,給人一種神秘而動人的感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云巘這個詞語。可以想象自己站在高山之巔,俯瞰下方的山脈,看到云霧繚繞,形成壯麗的景色。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自然景色相關的成語,如“煙波浩渺”、“山明水秀”等,以豐富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昨天我們去登山,山頂上的云巘景色太美了!
2. 初中生(13-15歲):在這個山區,每天早上都能看到山間的云巘景色,非常壯觀。
3. 高中生(16-18歲):這幅畫作以山脈的云巘為主題,給人一種神秘而夢幻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