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
基本解釋
[釋義]
(1) (名)鳥類的胸骨;善于飛翔的鳥類這塊骨頭形成較高的突起。
(2) (名)指古代某些哺乳動物骨骼的化石;如象、犀牛等。中醫入藥。
(3) (名)船只、飛機、建筑物等像脊椎和肋骨那樣的支撐和承重結構。
[構成]
偏正式:龍(骨
英文翻譯
1.(鳥類的胸骨) a bird's sternum
2.{中藥} fossil fragments
3.(船只、飛機、建筑物等的支撐和承重結構) keel
詳細解釋
◎ 龍骨 lónggǔ
(1) [dragon’s bone]∶中藥名。別名“花龍骨”。為古代大形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骼化石
(2) [keel]∶沿船底中心線從船頭至船尾的縱通桁材
(1).龍的骨骼。實際是古代某些動物的化石。中藥上用做強壯劑。《史記·河渠書》:“穿渠得龍骨,故名曰 龍首渠 。” 北周 庾信 《和李司錄喜雨》:“云逐魚鱗起,渠從龍骨開。”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 漢惠帝 七年夏,雷震南山,林木皆自火,燃至根,其地悉皆燋黃,后其雨迅過,人就其間得龍骨一具。”
(2).喻瘦勁的枝干。 唐 先汪 《題安樂山》詩:“翠柏不凋龍骨瘦,石泉猶在鏡光寒。” 宋 王禹偁 《送筇杖與劉湛然道士》詩:“有客遺竹杖,九節共一枝。鶴脛老更長,龍骨乾且奇。”
(3).棗的別名。棗樹瘦勁,故稱。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雜記·人物異名》:“棗曰羊角、雞心、龍骨。《地名志》:‘ 河中府 貢龍骨棗。’”按,《新唐書·地理志三》:“土貢:龍骨棗,鳳棲梨。”
(4).見“ 龍骨車 ”。
(5).船只、飛機、建筑物等像脊椎和肋骨那樣的支撐和承重結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回:“他説這樣子不對,照他的龍骨,恐怕走不動;照他的舵,怕轉不過頭來。”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那些造船工匠在太陽下安置一只小船的龍骨。”
(6).喻指主干,主心骨。《花城》1981年第4期:“那些群眾的帶頭人,祖國的擎天柱,民族精華,黨的‘龍骨’!”
(7).石砌的堤岸。 唐 李賀 《同沉駙馬賦得御溝水》詩:“遶隄龍骨冷,拂岸鴨頭香。” 王琦 匯解:“龍骨,似指溝邊砌石。”
(8).禽類的胸骨。也稱龍骨突起。
(9).腕骨的俗稱。舊稱高骨、銳骨或踝骨。《醫宗金鑒·四肢部·腕骨》:“腕骨,即掌骨,乃五指之本節也,一名壅骨,俗名虎骨……其外側之骨名高骨,一名鋭骨,亦名踝骨,俗名龍骨,以其能宛屈上下,故名曰腕。”
(10).指駿馬。 前蜀 花蕊夫人 《宮詞》之六七:“自從揀為真龍骨,別置東頭小馬房。” 元 薩都剌 《題畫馬圖》詩:“ 漢水 揚波洗龍骨,房星墮地天馬出。”
成語(Idiom):龍骨(lóng gǔ)
發音(Pronunciation):lóng g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房屋的主要承重結構,也比喻事物的主要支持或依靠。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龍骨”源自房屋結構中的主要承重部分,它是房屋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支持和穩定的作用。在引申意義上,龍骨比喻事物的主要支持或依靠,是事物穩定發展的基礎。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事物的重要支持或依靠。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團隊、組織或計劃中的核心人物或核心部分。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項目、計劃或事物的關鍵環節或重要組成部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龍骨”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建筑中的木質結構。在古代建筑中,房屋的主要承重結構通常由橫梁和縱梁組成,其中縱梁被稱為“龍骨”,因為它起到了支撐整個房屋的重要作用。由于龍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神圣的意義,因此“龍骨”這個成語也被賦予了積極的含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龍骨”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領導是我們團隊的龍骨,沒有他的支持和指導,我們無法取得這么好的成績。
2. 在這個計劃中,市場調研是龍骨,只有準確的市場調研結果,才能制定出有效的營銷策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龍骨”比喻為房屋的主要承重結構,通過聯想房屋的穩定與支撐,來記憶成語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建筑相關的成語,如“梁柱”、“磚瓦”等,可以深入了解中國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技術。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是我們班級的龍骨,她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
2. 初中生:科學知識是學習的龍骨,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就無法理解更深層次的知識。
3. 高中生:家庭是我們成長的龍骨,父母的關愛和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4. 大學生:實踐經驗是職業發展的龍骨,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上是關于中國詞語“龍骨”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