緇撮
成語(Idiom):緇撮(zī cuō)
發音(Pronunciation):zī cu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品德或行為非常壞,十分惡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緇撮一詞源于佛教,原指僧人的袈裟顏色為黑色。后來,這個詞引申為指人的品德或行為極壞,惡劣到極點。使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一個人時,意味著該人的品德和行為十分卑劣,令人厭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緇撮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或行為極差,十分惡劣。在日常生活中,當你想要表達某人的品行十分不好時,可以使用這個成語來形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緇撮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大般若經》中。在佛教中,僧人的袈裟顏色有嚴格的規定,黑色的袈裟代表悔過自新,以黑色袈裟示眾的僧人表示他們曾經有著極壞的品德和行為,但現在已經悔過并改變了自己。因此,緇撮一詞后來被引申為指人的品德和行為極差,無法改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緇撮是一個形容詞+名詞的結構,其中“緇”表示黑色,指袈裟的顏色;“撮”表示壞、惡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人的行為太緇撮了,無法容忍。
2. 他的品德如此緇撮,沒有人愿意與他為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緇撮”這個成語與黑色的袈裟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穿著黑色的袈裟,表示他的品德和行為極差,非常惡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品德相關的成語,例如“品行端正”、“德高望重”等,可以拓寬詞匯量,豐富語言表達。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太緇撮了,老師都不喜歡他。
2. 初中生:他的品德真是緇撮到了極點,沒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
3. 高中生:這個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簡直緇撮至極,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
4. 大學生:我們不能容忍任何緇撮的行為,應該積極維護社會的公正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