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道
基本解釋
(1).違反正道。《書·大禹謨》:“蠢茲 有苗 ,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國語·周語下》:“必有三殃:違天,一也;反道,二也;誑人,三也。” 宋 蘇軾 《秘閣試論·劉愷丁鴻孰賢論》:“ 安 、 順 、 桓 、 靈 之世,士皆反道矯情,以盜一時之名,蓋其弊始於 西漢 之世。”
(2).還歸正道。《管子·君臣下》:“是故道術德行出於賢人,其從義理,兆形於民心,則民反道矣。” 尹知章 注:“道術既出,故莫不從義而順理,理之極,則無奸僻之事,始見於人心,則人無不道矣。”《漢書·昭帝紀》:“ 燕王 迷惑失道,前與 齊王 子 劉澤 等為逆,抑而不揚,望王反道自新。” 顏師古 注:“所為邪僻,違失正道,欲其旋反而歸正,故云反道。”
(3).古代帝王舉行祭天禮,事先修整道路,把新土翻到面上,稱為反道。《禮記·郊特牲》:“氾埽反道,鄉為田燭。” 陳澔 集說:“反道,剗道路之土反之,令新者在上也。”
成語(Idiom):反道(fǎn dào)
發音(Pronunciation):fǎn d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反對道路、反抗規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反道指的是違背常規、違反規則或者抵抗權威。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不順從、不遵守規定或者違反道德準則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個人或者團體違背規則、抗拒指令的行為。也可以用來形容不遵守社會道德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十一年》中有一則故事,當時晉國國君襄公想要和燕國結盟,但是晉國的大夫公子重耳認為燕國不可信任,反對襄公的決定。他用了一種叫做“反道”的方法,意思是抵抗襄公的決定。后來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抵抗、反對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反道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動詞是“反”,賓語是“道”。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喜歡反道,不管別人說什么他都不聽。
2. 這個學生經常反道,不按照老師的要求做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反道”聯想為一個人走在一條不同于其他人的道路上,表示他反對常規,不遵守規則。可以想象這個人的形象,讓記憶更加深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違規”、“不遵守規則”等,來擴展對于反道行為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不聽老師的話,經常反道,不按照規定做作業。
2. 初中生(13-15歲):有些學生總是反道,不遵守校規,搞破壞。
3. 高中生(16-18歲):他們反對學校的決定,組織了一次學生抗議活動,展示了他們的反道精神。
4. 大學生(19-22歲):有些大學生反道,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導致了一些紀律問題。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