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賦
基本解釋
人民所納的賦稅。《漢書·食貨志上》:“順於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 明 高啟 《贈楊滎陽》詩:“官庖盡炊藜,民賦半輸絹。”
成語(Idiom):民賦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f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賦予人民權力和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賦是由“民”和“賦”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民”指的是人民,指代國家的公民;“賦”指的是賦予、授予。民賦的基本含義是指賦予人民權力和責任,即人民的權力來源于國家的授予。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賦常用于描述人民在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中所擁有的權力和責任。可以用于強調人民在參與國家事務、行使公民權利時的重要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賦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在中國古代,國家的權力源于皇帝的賜予,皇帝將一部分權力賦予人民,使他們能夠參與國家事務,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民賦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人民權力來源于國家的授予這一觀念。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民賦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由名詞“民”作為主語,動詞“賦”作為謂語,表示動作的對象是人民。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民賦是國家的根本,人民的權力應當得到保障。
2. 在現代社會,民賦已經成為人民參與政治的重要方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民賦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國王(賦)將權杖(賦)交給人民(民),表示賦予人民權力。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政治制度和公民權利,了解人民在現代社會中的權力和責任。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珍惜民賦,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2. 初中生:民賦是我們的權力和責任,我們應當積極參與社會事務。
3. 高中生:只有充分行使民賦,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民賦的重要性,積極參與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