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殄
基本解釋
猶撲滅。《舊唐書·李晟傳》:“賊既傷敗,須乘機撲殄。”
成語(Idiom):撲殄(pū wǎn)
發音(Pronunciation):pū w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徹底消滅,完全滅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撲殄是一個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撲指的是迅速沖動的動作,殄指的是徹底消滅。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某個事物被徹底摧毀、滅亡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撲殄常常用來形容某個勢力、組織或者個人被迅速、徹底地消滅、滅亡的情況。可以用于政治、歷史、文化等領域的描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魏公子列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魏公子曹恢在戰爭中被敵人追擊,他的敵人派人追趕,曹恢緊閉城門。曹恢的妻子知道敵人要殺害她的丈夫,于是她抱著嬰兒自殺,表達了對丈夫的忠誠。后來,曹恢被敵人殺害,他的家族也被滅亡。這個故事中的撲殄一詞就是形容曹恢家族被徹底消滅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動詞“撲”和動詞“殄”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犯罪團伙被警方撲殄了。
2. 他的政治理念被撲殄于歷史的長河中。
3. 這個邪惡勢力終將被撲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追逐一只蝴蝶,然后用力一撲,蝴蝶瞬間消失,完全被摧毀。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撲朔迷離”、“撲朔迷離”等,來擴展自己的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那只小鳥被貓撲殄了。
2. 初中生:這個邪教組織最終被政府撲殄。
3. 高中生:歷史上有很多文明被戰爭撲殄。
4. 大學生:他的夢想被現實撲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