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棓
成語(Idiom):桃棓(táo bó)
發音(Pronunciation):táo b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無權勢、無威望的人執掌權力,徒具虛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桃棓是由“桃”和“棓”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桃”表示美好、吉祥的象征,而“棓”則是指權杖、權力。桃棓的基本含義是指一個無權無勢、沒有威望的人執掌權力,只是名義上的權力,實際上卻無法施展實權。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權力虛弱,權威無力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桃棓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某些職位雖然有名有份,但實際上沒有真正的權力和影響力的情況。它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名義上擔任重要職位,但實際上無能無力、無所作為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桃棓來形容那些權力受限、無法發揮實際作用的人或事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七年》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魯國的國君昭公去世后,由于諸侯之間的爭斗,導致國內權力分散,昭公的兒子孟孫繼位,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權力。他手持的權杖是由桃木制成的,這個權杖象征著權力,但實際上卻沒有真正的實權。因此,后人用“桃棓”來形容權力虛弱、無力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桃棓”,表達了權力虛弱的含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是公司的總經理,但實際上只是個桃棓,沒有真正的決策權。
2. 這個部門的領導是個桃棓,根本無法推動工作的進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手持一根桃木權杖,但這個權杖卻是空洞的,沒有實質的力量。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你記住“桃棓”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春秋時期的魯國和《左傳》這本古代史書,以及其中的其他成語和故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班的班長是個桃棓,只是名義上的班長,卻沒有真正的權力。
2. 初中生:那個學校的校長是個桃棓,他對學校的發展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貢獻。
3. 高中生:政府的某些官員就像是桃棓一樣,只是虛有其表,卻無法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