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課提擧司
成語(Idiom):鹽課提擧司
發音(Pronunciation):yán kè tí jǔ s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擔任鹽務官員的人,也用來形容貪污腐敗的官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鹽課提擧司是由“鹽課”、“提擧”和“司”三個詞組成的成語。鹽課指的是鹽稅,提擧指的是舉薦、選拔,司指的是機構或官職。這個成語原本是指負責征收鹽稅和選拔官員的機構,后來逐漸演變為指貪污腐敗的官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貪污腐敗的官員,也可以用來批評腐敗現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鹽政制度。在古代,鹽是一種重要的商品和稅收來源,鹽政機構負責征收鹽稅和選拔官員。然而,由于鹽政機構的權力和財富,很容易引發貪污腐敗現象,因此“鹽課提擧司”逐漸成為形容貪污腐敗的官員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鹽課提擧司的結構是“名詞 + 動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官員貪污受賄,真是個典型的鹽課提擧司。
2. 這些鹽課提擧司不僅貪污腐敗,還虐待百姓。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貪污腐敗的官員手持鹽稅和選拔官員的權力,任意妄為,對百姓造成傷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中國古代的鹽政制度以及腐敗現象的歷史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官員就像是個鹽課提擧司,偷走了我們的零食錢。
2. 初中生:這個官員貪污受賄,簡直是個典型的鹽課提擧司。
3. 高中生:腐敗現象層出不窮,我們需要打擊鹽課提擧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