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理
基本解釋
內治。 唐 白居易 《大唐故賢妃京兆韋氏墓志銘》:“妃先以《采蘩》之誠奉于上,故能助霜露之感,薦于九廟;……其餘坐論婦道,行贊內理。” 唐 元稹 《鄭氏封才人制》:“古者天子設六宮以詔內理,是以《關雎》樂得淑女,憂在進賢,將聽《鷄鳴》之詩,豈惟魚貫之序。”詳“ 內治 ”。
成語(Idiom):內理
發音(Pronunciation):nèi l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深奧的道理或精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內理是由“內”和“理”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內”表示深奧、內涵,而“理”表示道理、原理。內理一詞指的是深奧的道理或精髓,通常指某個事物或問題的核心思想或真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內理一詞常用于討論學問、哲學、文學等領域,用來指代深奧的道理或精髓。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的思想深度或某個觀點的內涵,也可以用來表達對某個問題的深刻理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內理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曾經說過:“內子疾病,外子其懼疾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有問題,他的外表也會受到影響。后來,人們將“內子疾病”中的“內子”解釋為內在的道理或原理,從而形成了“內理”一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內理”的結構比較簡單,由兩個單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年紀輕,但對于文學的內理卻有著很深的理解。
2. 這本書的內理非常豐富,讀起來很有收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內理”拆分成兩個單字來記憶,同時可以聯想到“內在的道理”這個意思,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內理”相關的成語,如“內外有別”、“內外兼修”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努力學習,掌握學科的內理。
2. 初中生:老師講的數學題,我還沒有理解其中的內理。
3. 高中生:文學作品中的內理需要我們認真品味和思考。
4. 大學生:學習專業知識不僅要掌握表面知識,還要深入理解其中的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