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鄙
基本解釋
(1).四方邊境地區。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五稼屢豐,四鄙不擾。” 宋 王安石 《開元行》:“由來犬羊著冠坐廟堂,安得四鄙無豺狼。” 明 劉基 《郁離子·螇螰》:“群臣輯睦,四鄙無事。”
(2).指四境邊民。《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季冬行秋令,則白露蚤降,介蟲為妖,四鄙入保。”《淮南子·時則訓》:“行冬令,則風寒不時,鷹隼蚤摯,四鄙入保。” 高誘 注:“四界之民,皆入城郭保聚也。”
四鄙(sì bǐ)
發音:sì bǐ
基本含義:指人的言行舉止粗俗、無禮,沒有涵養和教養。
詳細解釋:四鄙是由“四”和“鄙”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指人的行為舉止粗俗、無禮,沒有涵養和教養。四鄙是對一個人的品德和修養的貶低,形容他的言行不合禮儀,缺乏教養。
使用場景:四鄙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舉止粗鄙無禮,沒有涵養和教養的情況。可以在評價他人的行為時使用。
故事起源:四鄙的源自《左傳·昭公二十三年》:“鄙言語也,四人共一車。”這里的“鄙”是指粗俗、無禮,后來引申為指人的行為舉止粗俗、無禮,沒有涵養和教養。
成語結構:四鄙由兩個漢字組成,形容一個人的行為舉止粗俗、無禮。
例句:
1. 他的言談舉止四鄙,沒有教養。
2. 這個人的行為太四鄙了,完全不懂得禮儀。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對“四鄙”的字形和發音進行聯想記憶。比如,“四”字的發音和“思”的發音相近,可以聯想到一個人思考問題的時候,應該要有禮貌和涵養,而“鄙”字的發音和“逼”的發音相近,可以聯想到一個人的行為舉止粗鄙無禮,沒有涵養和教養。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人的行為舉止的成語,如“舉止失措”、“言行舉止不檢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的行為太四鄙了,老師都不喜歡他。
初中生:他的言行舉止太四鄙了,沒有家教。
高中生:這個人的行為舉止十分四鄙,完全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